站群 今天是:

关于攀枝花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pg电子游戏麻将胡了

发布时间:2010-12-27     选择阅读字号:[ ]     阅读次数: 0

关于攀枝花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0年3月20日在攀枝花市第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上市财政局局长   刘德顺

 各位代表:我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向大会作攀枝花市2009年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的报告,请予审查,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9年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及主要工作
2009年是新世纪以来经济发展最为困难的一年,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灾后重建的双重压力,各级、各部门在市委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和市政协的监督支持下,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认真执行市八届人大四次会议的决议,按照“止滑回升、爬坡上行”的总体要求,锐意进取,攻坚克难,实现了财政收支预算目标,推动了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全市全口径财政收入实现998,919万元,其中按照现行财政体制规定属于中央、省级收入487,321万元。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511,598万元,占预算的100.4%,比上年增收43,963万元,同口径增长14.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349,043万元,占预算的100.5%,比上年增收32,988万元,同口径增长18.4%。在全市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261,444万元,占51.1%;非税和基金收入250,154万元,占48.9%。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全市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6.7%。2009年,全市地方财政支出实际执行927,841万元,占预算的98.5%,比上年增支162,619万元,同口径增长21.3%。其中:一般预算支出751,774万元,占预算的98.8%,比上年增支156,408万元,同口径增长26.3%。在全市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681,035万元,占73.4%,行政成本性支出为246,806万元,占26.6%。根据快报数据,2009年全市财政收支试算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511,598万元,加预算外调入资金和上级补助收入413,953万元和上年结余收入18,585万元,收入总计944,136万元。收入总计减去当年财政支出927,841万元、上解上级支出2,317万元后,年终滚存结余13,978万元,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的目标。(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2009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实际完成284,263万元,占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收19,485万元,同口径增长15.4%。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76,678万元,占预算的100.1%,比上年增收6,021万元,同口径增长12.3%。在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26,948万元,占44.7%;非税和基金收入157,315万元,占55.3%。按财政部规定口径计算,市本级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3.3%。2009年,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实际执行451,696万元,占预算的98.9%,比上年增支97,299万元,同口径增长27.5%。其中:一般预算支出353,273万元,占预算的98.9%,比上年增支79,338万元,同口径增长29%。在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为357,131万元,占79.1%,行政成本性支出为94,565万元,占20.9%。根据快报数据,2009年市本级财政收支试算平衡情况是:地方财政收入284,263万元,加上级补助和下级上解收入417,724万元及上年结余收入9,086万元,收入总计711,073万元。收入总计减去当年财政支出451,696万元、补助下级支出251,979万元和上解上级支出2,317万元后,年终滚存结余5,081万元,实现了收支滚动平衡目标。上述预算执行数据在决算编制汇总和结算事项办理完毕后,还会有些变化,届时再向市人大常委会报告。(三)全市财政主要工作
1、全力以赴聚集财力,收支规模再上台阶
狠抓财政收入征管。2009年经济形势十分复杂,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全市主导产品价格大幅下跌,企业效益下滑,加之国家出台了结构性减税政策,财政增收面临巨大压力,财政收支矛盾异常尖锐。尤其是前两个月财政收入出现负增长,在这种前所未有的严峻形势下,市政府认真分析财税走势,把握大局,研究对策,运用财税手段,帮助企业渡过难关,促进企业达产增效。在此基础上,全市财税部门加强协调配合,完善财税联席会议制度,建立政企协调机制,强化收入征管。一方面,抓住征管数据集中上线的有利契机,加强税源管理,加大稽查力度,实施以票控税,严控延期纳税,积极清缴欠税,及时组织税收入库,做到应收尽收;另一方面,加强非税收入的征管,推行“一站式”收费,完善“非税收入执收单位管理系统”,规范非税收缴行为,加大罚没物资处理力度。通过上述措施,从三月份起,全市财政收入实现了止滑回升,在攀钢等大企业的支持下,全年地方财政收入突破50亿元大关。

积极争取上级支持。各级、各部门抓住扩大内需、成品油价格和税费改革、灾后恢复重建的机遇,主动作为,不辞辛劳,以项目为载体,积极汇报情况,反映困难,努力争取上级转移支付。全年共争取中央、省各项补助281,342万元,较上年增加103,526万元,同比增长58.2%,上级补助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养老保险补助76,450万元,地震灾区自然灾害生活补助27,644万元,地方政府债券18,200万元,扩大内需资金15,134万元,淘汰落后产能资金6,309万元。通过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财政支出规模突破90亿元,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2、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经济止滑回升
实施投资拉动战略。认真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把增加投资和扩大内需作为拉动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抓手,围绕重大项目,加大投资力度,增强发展后劲。全市安排财政资金200,896万元,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城市交通建设、社会事业发展和清理政府工程欠款。在加大财政投入的同时,一方面,通过一系列资产整合,将市国投公司等3个政府融资平台的注册资本由原来的12亿元增加到89亿元,融资能力大幅提升。另一方面,以世行贷款攀枝花环境治理等项目为载体,积极争取国内外金融机构的融资支持,有力助推了重大项目的实施。财政投资有效聚合了民间资金,全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4.76亿元,同比增长40.6%,投资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明显。

全力推进灾后重建。按照“三年目标任务两年基本完成”的要求,把灾后重建与投资拉动有机结合起来,全市通过财政安排、争取上级专项补助和银行贷款等多种方式,共筹集灾后恢复重建资金60,196万元,全面落实了“8·30”灾后临时生活救助、农房恢复重建和五保安置补助政策,支持了学校、医院、集中安置点等灾后重建项目,扶持了受灾企业恢复生产。同时,对受灾群众农房重建贷款按政策给予贴息,确保了灾后重建的顺利推进和社会稳定。

加大产业发展投入。灵活运用财政政策工具,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放大效应,支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是全市整合各类产业发展资金24,341万元,主要用于技术改造、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中小企业贷款贴息、企业改制、重大产业化项目以及发展特色农业和现代服务业。二是通过体制和专项补助等方式,全市安排财政资金20,821万元支持产业园区发展,促进了产业的集聚。三是市、县(区)多方筹集资金19,325万元,做大做强金鼎担保公司,为88户中小企业担保融资12.8亿元,有效缓解了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四是建立产业发展激励机制,全年兑现招商引资、品牌战略等各项奖励2,956万元,调动了全市上下发展经济的积极性。

支持县域经济发展。按照财力下倾的原则,落实了契税、城市维护建设税、教育费附加等收入下划政策,建立了市对县(区)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激励约束考核机制,共向县(区)倾斜财力8,600余万元,充分调动了县(区)加快发展的积极性。2009年,县(区)财政收入增幅较市本级高4.7个百分点,县(区)财政收入占全市收入的比重继续提高,县(区)自我发展、自求平衡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积极兑现优惠政策。本着让利于企业的原则,认真执行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社会保险费减缓、煤炭价格调节基金下调等政策,同时,减半征收城市配套费等6项规费,降低钒钛产业园区城镇土地使用税税额,下调金鼎担保公司担保费率,全市共为企业减免缓税费9亿多元,切实减轻了企业负担,支持了企业发展。

3、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强力保障民生投入
按照以人为本的要求,各级财政通过调整优化支出结构,坚持“五个围绕、五个增加”,切实加大民生投入。

围绕“八大民生工程”,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为了让人民群众充分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全市整合资金115,000余万元,投向群众关注的就业促进、扶贫解困、教育助学、社会保障、医疗卫生、百姓安居、道路通畅和环境治理等“八大民生工程”。其中:用于改善群众居住条件的资金49,622万元,实施了廉租住房和经济适用住房建设、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兑现了廉租住房租赁补贴,缓解了城市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用于道路通畅工程的资金10,326万元,改善了农村交通,发展了城市公交;用于环境保护的资金14,000万元,推进了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和污染治理;用于就业促进的资金4,636万元,加强了农民工就业培训,扩大了就业规模,提高了就业质量;用于扶贫解困的资金3,015万元,扶持了农村贫困人口,解决了困难群众的实际问题。

围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切实增加财政投入。按照量力而行、因地制宜、多方投入、政府统筹的原则,建立了市、县(区)分级负责的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保障机制,全年各级财政安排资金10,160万元,用于公路、铁路、河道沿线综合整治和园林绿化、城乡集贸市场、市容环境治理、县(区)环卫项目以及示范村庄建设等。

围绕农民增收,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一是建立“三农”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全市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46,643万元,同口径增长10.3%,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3.6个百分点,重点用于农业基础设施、农村生态环境、农产品食品安全体系的建设。二是以现代特色农业基地项目为资金整合平台,大力整合各级支农资金,集中扶持了一批特色农业项目,实现了“整合项目、聚合资金、整体打造、综合示范、集中成片、整体推进”的目标。三是严格兑现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退耕还林补贴、家电下乡和汽车摩托车下乡补贴资金共12,362万元。四是积极做好政策性农业保险试点扩面工作,提高了农业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围绕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切实增加财政投入。一是全市共筹集社会保险基金补助83,804万元,确保了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发放,兑现了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城镇居民医保和新农合等社会保险财政补助政策;二是支持创业型城市创建工作,落实各项就业补贴政策;三是提高了城乡低保补助水平,全市用于城乡低保的支出达5,766万元;四是调整了村(社区)干部基本报酬和办公经费补助标准,提高了基层组织的经费保障水平。

围绕社会事业发展,切实增加财政投入。全市安排教育支出96,487万元,同口径增长34.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27.8个百分点,在促进教育事业发展的同时,重点支持了义务教育阶段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全面实施了职业教育攻坚和民族教育十年行动计划。安排科技支出6,342万元,同口径增长10.7%,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4个百分点,重点支持了钒钛资源综合利用技术攻关,提高了支柱产业和重大项目的科技带动力。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8,238万元,确保了文物普查、群众性文体活动、广播电视村村通、省第十一届运动会备战等资金需要。安排医疗卫生支出37,751万元,用于医疗保障、公共卫生、公立医院、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甲型h1n1流感防治等,增强了城乡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4、不断深化财政改革,继续推进体制创新
积极推动政府采购改革。强化政府采购的全程管理,将政府采购全面纳入部门预算,对采购信息发布、专家评标过程和结果进行全程监控。积极创新采购模式,建立了协议供货采购制度,将计算机、打印机、空调等14个品目纳入协议供货范围,降低了采购成本,提高了工作效率。全年实施政府采购30,220万元,节约采购资金5,087万元,节约率14.4%。

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优化支付流程,加强支付管理,规范支付行为,不断增强财政资金使用的透明度。加强国库单一账户体系管理,将预算单位所有实有资金账户纳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推动公务卡改革扩面工作,市级一级预算单位全部推行了公务卡改革。

全力推进财政投资评审。加强财政投资评审机构建设,充实评审队伍,扩大评审覆盖面,拓展与社会中介机构合作,强化了投资评审工作。全年完成财政投资评审项目140个,送审额86,643万元,审减11,973万元,综合审减率13.8%,降低了财政投资成本。

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加强了农村义务教育“普九”债务的化解工作,全市“普九”化债已通过省级验收。经过积极争取,仁和区和米易县作为山区县纳入了全省首批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试点范围,为村级小型公益设施建设奠定了基础。

5、狠抓财政监督检查,提高资金使用效益
建立重大项目资金监管机制。全力做好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和促进经济增长等重大项目资金的跟踪监督,建立了部门协同、上下联动的日常监督机制,对资金安排、资金调度、资金使用和实施效果进行全程监控,确保了财政资金的专款专用,提高了资金使用效益。

推行财政政务公开。为了推动阳光财政建设,将农村低保、灾后恢复重建、义务教育等直接关系民生的59项37,686万元财政资金的安排使用情况,在市党政网和财政网上进行了公示,自觉接受监督。

各位代表,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应清醒看到,全市财政工作还面临不少困难,主要反映在:财政收入基础不够稳固,财政支出结构有待优化,财政专项资金的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创新思路,增添措施,努力加以解决。

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及工作重点
(一)2010年财政收支形势
1、收入方面。既有积极的增收因素,又面临不利的减收因素。积极因素:一是经济发展促增收。今年中央继续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经济环境将明显好于去年,全市经济将实现较快增长,为财政增收奠定坚实基础。二是加强管理促增收。扩大水土流失费和水土设施补偿费征收范围,加大土地出让力度,将增加非税收入。三是一次性因素促增收。攀钢整体上市缴纳的契税,国有资本经营收入等一次性收入入库,将有助于财政增收。不利因素:一是产业结构不合理,上游产品比重高,市场价格依然在低位徘徊,难以回归金融危机前的价位,影响财政收入。二是2009年攀钢缴纳的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土地出让金等一次性收入消失,严重影响地方财政收入。

2、支出方面。刚性支出控制难度大,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一是2010年将全面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人员工资性支出将大幅增加。二是继续实行投资拉动战略,启动攀丽高速攀枝花段、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炳二区主干道等重大项目,将大幅增加财政支出。三是推进民生工程、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等,将加大财政支出压力。

综合上述因素,2010年全市财政收支总的形势是:财政收入保持平稳增长,财政支出压力巨大,实现全年收支平衡的任务十分艰巨。

(二)2010年财政预算草案
2010年全市预算编制和财政工作的指导思想是: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十七届三中、四中全会和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精神,认真践行科学发展观,继续执行积极的财政政策,紧紧围绕“四个倾力打造”的战略重点,牢牢把握“提速增效、加快发展”的工作基调,着力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全力抓好增收节支,落实国民收入分配政策,保障重大项目实施,加大民生民本投入,保持全市经济平稳较快发展。1、全市财政预算草案
全市地方财政收入安排536,185万元,同口径增长12%,其中:一般预算收入362,595万元,同口径增长14.4%。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全市当年可用财力总额708,382万元。根据《预算法》收支平衡的规定,相应安排支出708,382万元,同口径增长9.6%。其中:一般预算支出534,792万元,同口径增长10.3%。2、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
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安排293,000万元,同口径增长11%,其中:一般预算收入180,600万元,同口径增长15%;基金收入112,400万元,同口径增长4.5%。在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中,税收收入138,910万元,占47.4%;非税和基金收入154,090万元,占52.6%。按现行财政体制计算,市本级地方财政收入293,000万元,加上级财力补助、专款补助和下级上解收入181,009万元,收入总计474,009万元。收入总计减去上解上级支出4,406万元和补助下级支出97,384万元,市本级当年可用财力总额372,219万元。根据《预算法》收支平衡的规定,相应安排支出372,219万元,同口径增长10.7%。其中:一般预算支出259,819万元,同口径增长12.3%;基金预算支出112,400万元,同口径增长4.9%。在市本级地方财政支出中,用于民生保障、产业发展和基础设施建设支出244,356万元,占65.7%;行政成本性支出127,863万元,占34.3%。以上市本级财政预算草案(详见附表),请予审查批准。按照市人大常委会的要求,今年增加了提交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审查部门预算的单位数量。现将市人大财政经济委员会已经审查的市农牧局、市教育局等15个部门的2010年部门预算(草案)提交大会,供代表参阅。(三)2010年工作重点
2010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最后一年,也是经济回升向好的关键之年。按照市委的部署,今年财政工作的重点是“促发展、保投资、扩消费、惠民生、抓收支、强管理”,着重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支持经济结构调整,促进产业协调发展
统筹城乡发展,巩固农业基础地位。市本级全年安排农林水事务支出13,550万元,同口径增长16.2%,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5.6个百分点。围绕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的战略目标,安排烟叶发展、标准化养殖以奖代补、现代设施农业建设、农业综合开发等发展资金1,900万元,支持发展烟草、水果、标准化养殖等现代特色产业。创新支农投入机制,搭建农业担保平台,加大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专合组织的扶持力度,加快农业市场化进程。继续加大对农业基础设施的投入,通过实施大竹河水库建设、病险水库整治、农村道路建设、防震减灾设施建设、安全饮水工程等,增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推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项目的实施,支持米易县、盐边县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强县建设和二滩水淹区扶贫开发项目。

支持工业提速增效,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大幅增加对工业的投入,市本级全年安排工业发展、园区发展、应用技术研究与开发、环境治理等各类支持工业发展资金14,880万元,做大做强钢铁、钒钛、能源、化工等支柱产业,大力推进重大科技专项的实施,鼓励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企业节能减排。调整优化支出结构,新设立新能源和机械制造专项资金,促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财政资金使用方式,整合资金8,900万元,继续做大做强金鼎担保公司和金源创投公司,进一步优化中小企业融资环境。

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市本级全年安排第三产业发展资金1,724万元,继续支持旅游产业的发展,加快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打造体育休闲旅游重点区,拓展旅游市场,充分发挥旅游产业的带动作用;大力支持现代物流、金融、商贸、社区服务等服务业的发展,不断拓宽发展领域;支持城乡消费设施和服务体系建设,优化消费环境。

2、支持重大项目建设,继续实施投资拉动
大力筹措建设资金。市本级全年安排财政资金104,920万元,用于土地储备、基建项目还本付息和灾后恢复重建等重大项目;搞好项目储备,做好项目前期和包装工作,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支持;发挥政府融资平台的作用,做好企业债的发行、国家开发银行和沙特基金会医院重建贷款工作,最大限度放大财政资金的乘数效应。

支持重大项目实施。全力支持攀丽高速公路攀枝花段、成昆铁路新线攀枝花段和昭攀丽铁路等进出大通道建设;大力支持沿江快速通道西区段、新密地大桥、渡口桥南立交系统建设,着力构建区域性交通枢纽;继续支持炳二区主干道、炳仁路后段建设,进一步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和路网结构;着力支持学校、医院、体育、文化设施等公益项目建设,促进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3、及时兑现各项政策,增强居民消费能力
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群众的消费能力,必须落实好刺激居民消费的各项财政政策,积极培育消费热点,有效激发居民消费潜力。

实施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等收入调整政策。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在已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教师绩效工资改革、实施专业公共卫生机构和基层医疗卫生事业单位绩效工资的基础上,2010年全市将全面实施其他事业单位的绩效工资。市、县(区)将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足额安排资金,确保事业单位绩效工资顺利实施,调动事业单位人员的积极性。及时兑现其他各项收入调整政策,努力增加居民收入。

落实促进就业和社会保障政策。通过小额担保贷款贴息和就业补助等方式,创造就业机会,鼓励自主创业和自谋职业,加大就业培训支持力度,对就业困难人员实施就业援助。落实国家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部分优抚对象待遇政策,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养老保险试点和金保工程建设;加大对低收入群众的帮扶救助力度,兑现各项保障政策,努力提高保障水平。

落实各项补贴政策。发挥财政政策对消费的引导作用,进一步落实家电、汽车摩托车下乡和汽车以旧换新的财政补贴政策,加大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农机具购置补贴、良种补贴等财政涉农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和消费能力,拉动农村消费。

4、继续加大民生投入,全力促进社会和谐
建立健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经费保障机制。为实现“夯实基础、全面提升”的阶段目标任务,市本级安排资金3,000万元,重点支持环境卫生质量提高、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容貌秩序和城乡风貌治理,改善城乡形象,提升城市品位。同时,大力支持城乡环境综合治理长效机制的建立,实现城乡环境综合治理的制度化、标准化、规范化。

建立健全百姓安居工程财政投入引导机制。多管齐下,多方筹集资金,继续推动城市和国有工矿棚户区改造及煤炭采空沉陷区治理,加快推进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的建设进度,及时兑现城市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廉租住房租赁补贴政策,切实做到应保尽保,改善困难群众的居住环境和生活质量。

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的多元卫生投入机制。围绕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目标,逐步提高财政投入占卫生总费用的比重,建立和完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着力推进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支持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建设,确保阶段性改革任务的完成;完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经费保障机制,提高政府的应急能力。

建立健全社会事业投入正常增长机制。市本级安排教育支出33,639万元,同口径增长21.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10.9个百分点,重点用于灾区学校的恢复重建、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藏区“9 3”免费职业教育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全年安排科技支出5,000万元,同口径增长18.5%,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7.9个百分点,主要投向创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专家院士培养、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和农业科研项目。全年安排文化体育与传媒支出6,824万元,主要用于群众文化活动、农家书屋、县乡广电传输覆盖工程、四川省第十三届少数民族运动会等。继续支持计划生育、档案、哲学社会科学、人民防空、防震减灾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加大公共安全的投入,全面推进综治维稳,促进社会和谐。

5、着力抓好增收节支,确保财政收支平衡
加强财政收入征管。完善财政、国税、地税和人行国库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及时掌握收入动态,实现收入均衡入库;实施收入目标责任管理,及时分解收入任务,落实收入责任,强化征管考核;加强重点投资项目等税源征管,防止税收流失;抓好“收支两条线”管理,稳步推进市级执收单位非税收入征管网络建设,提高征管水平;推行国有资本经营预算试点,加强国有资产收益管理,努力增加财政收入。

继续抓好节支工作。落实厉行勤俭节约、反对奢侈浪费的有关规定,努力压缩一般性支出,从严控制购置费、通信费、接待费、出国经费等项目支出。继续控制党政机关楼堂馆所和信息化建设项目,避免重复建设和损失浪费。通过增收节支,在保运转、保重点的同时,确保全年收支预算平衡。

6、切实加强财政管理,全面提高理财水平
深化国库集中支付改革。在将县(区)所有预算单位纳入国库集中支付管理的基础上,探索对乡镇财政资金实施国库集中支付;逐步推进会计集中核算向国库集中支付转轨,探索财政国库管理机构和执行机构的整合;继续推行公务卡改革,将市级所有二级预算单位和有条件的县(区)纳入实施范围;推进财税库银税收收入电子缴库横向联网,实现财政收入数据共享。

健全财政投资评审制度。扩大投资评审范围,将预算内基建资金、专项资金、政府性基金、政府性融资等安排的建设项目逐步纳入评审范围,努力节约财政投资成本;创新投资评审方式,采取与中介机构合作等多种方式开展评审;同时,积极探索部门预算编制和政府采购环节项目评审,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

创新村级公益事业财政奖补机制。本着以财政奖补资金为引导,以农民自愿筹资筹劳为基础,以村民自主建设为主体,全力做好仁和区和米易县村级公益事业建设一事一议财政奖补省级试点的各项工作,逐步建立“上级补助、地方支持、村民自筹”的村级公益事业建设财政奖补新机制,努力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

继续强化财政监督。加大财政专项资金检查,重点做好灾后恢复重建、扩大内需资金监管,提高资金使用效益;积极探索财政监督新的手段和方式,确保财政资金安全;进一步加强会计信息质量监督,规范会计行为。

各位代表,做好今年的财政工作任务艰巨,意义重大。我们要按照市委八届七次全委(扩大)会议的要求,认真落实本次会议的决议,进一步解放思想,振奋精神,迎难而上,乘势而进,努力实现全年财政收支预算目标,推动全市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谢谢大家!

 

网站地图